中国是最早签署《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提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的影响能降到最低。根据《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王邦中:《规划》主要分六大部分。
我国要加强非政府组织、公众志愿者行动等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第三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受突发气象灾害临近准确预报提前时间、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时效和受影响区域范围、人口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记者:2020年,当这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后,我们能取得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王邦中:效益分类有很多种,即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来讲,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
发达国家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很多志愿者自发参与救灾防灾。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张永泽说,宁可少要经济效益,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过去九年间,中央已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投入8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西藏拥有自然生态保护区域40多万平方公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0多种。新华社2日援引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张永泽的讲话说,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200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关闭了9家水泥厂,7家钢铁厂及4家造纸厂,实现全区零化工产业。同时,西藏还大力发展包括藏药、旅游业等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
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投入上百亿元人民币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在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西藏还大力发展包括藏药、旅游业等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
目前,西藏拥有自然生态保护区域40多万平方公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0多种。张永泽说,宁可少要经济效益,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生态环境。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投入上百亿元人民币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在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新华社2日援引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张永泽的讲话说,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200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关闭了9家水泥厂,7家钢铁厂及4家造纸厂,实现全区零化工产业。
据统计,过去九年间,中央已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投入80多亿元人民币。2004年又开始率先在全区禁止白色污染万钢表示,总体上,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处理好应急集中攻关和中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应特别重视培养和扩大国内的研究力量,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万钢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对项目实施做了全面动员,并提出五点具体要求:一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专家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
五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扩大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青年人才。要跨学科、跨领域地加强合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需求。
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结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提出切实可靠的行动步骤和建议。
对外要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人类发展做出切实贡献,对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科技支撑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科技部今天组织召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项目启动会,动员科技界积极行动,围绕国家目标发挥好科技的作用。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燕华,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目标、任务和要求。四是要建立灵活、快捷的响应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策法规等不同范畴。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要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必须拿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研究中来,要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优先把这项工作做好。
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据悉,科技部已从多种渠道大力支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研究开发,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00亿元。
要对相关敏感、热点、难点问题快速响应,加强研究,及时提供研究结果和决策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三是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核心利益和迫切需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核心利益和迫切需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要跨学科、跨领域地加强合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需求。
要对相关敏感、热点、难点问题快速响应,加强研究,及时提供研究结果和决策建议。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燕华,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目标、任务和要求。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策法规等不同范畴。针对科技支撑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科技部今天组织召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项目启动会,动员科技界积极行动,围绕国家目标发挥好科技的作用。
必须拿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研究中来,要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优先把这项工作做好。四是要建立灵活、快捷的响应机制。
万钢表示,总体上,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处理好应急集中攻关和中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应特别重视培养和扩大国内的研究力量,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要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对外要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人类发展做出切实贡献,对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万钢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对项目实施做了全面动员,并提出五点具体要求:一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专家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
二是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结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提出切实可靠的行动步骤和建议。五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扩大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青年人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据悉,科技部已从多种渠道大力支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研究开发,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00亿元
发布评论